王羲之(303—361),字逸少,晋琅邪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,曾以右军将军 官会稽内史,世称王右军。后来辞官定居于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。王羲之早年 从卫夫人学书,后来云游各地,先后得见李斯、曹喜、钟繇、梁鹄、蔡邕、张昶 等名家书迹,始知学卫夫人徒费时日,遂改变初学,并采各家之长,融会贯通, 从而达到“总百家之功,达众体之妙”(赵孟頫语)的境界。右军书法,一变汉魏 以来的体势风格,承前启后,开创了妍俊健美的新书风,成为历代楷模,被尊称为“书圣”,对后世的影响极大。王羲之的真迹也早已亡佚,现在尚流传的《兰亭序》、《圣教序》、《快雪时晴帖》《姨母帖》《奉橘帖》、《丧乱帖》,《初月帖》等,均出于后人的临摹。
【兰亭序】又名《兰亭宴集序》、《兰亭集序》《临河序》《禊帖》等。东晋永 和九年(353)三月三日,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多位友人在山阴(今绍兴)举行“修禊” 盛会,诸公“流觞”宴饮,陚诗唱和。王羲之为此次唱和诗集作序并以行书书之。 其手迹唐时为太宗李世民所得,太宗酷爱羲之书法,曾命当时的一些书法名手勾 摹副本分赠王公大臣,而以其真迹殉葬。今存世的临摹墨迹以冯承素摹的所谓“神 龙本”为最佳,刻本则以“定武本”为最好。《兰亭序》的字多以左低右高取势, 结体和用笔都出于自然而又极尽变化,“锋势郁勃,挥霍浓淡如云烟,变怪多态”(米 芾《书史》)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
【圣教序】全名为《怀仁集王书圣教序》,所谓圣教序,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 奘整理的佛经撰写的序(还有高宗李治做太子时所撰写的记)。释僧怀仁以王羲之 的行书集成,勾摹上石(文中个别王书没有的字,则据王书的偏旁部首拼改而成), 虽为集字,但章法布局工巧自然,行气贯通,韵调一致,与一气写就几无二致, 真是空前的集字杰作。宋黄伯思《东观馀论》曾引周越《书苑》的话说“碑中字 与右军遗帖所有者,纤微克肖。”怀仁当年集字的不少王帖虽然亡佚不可复得,但其中许多单字却借此碑得以流传(此碑现存西安 碑林),所以《圣教序》是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王 羲之书法的重要资料。
【快雪时晴帖】四行二十八字,第四行“山阴 张侯”四字本题于封外,摹者移摹于帖中。帖字 体势沉着,俊逸相间,笔触淋漓酣畅,是王羲之 的行书精品之一。清髙宗弘历曾将此帖与王献之 《中秋帖》(传为王献之作,实为米芾临献之《十二 月帖》所成,此姑沿旧称)、王珣《伯远帖》同称 为“三希”(希为稀世之宝意),并名其书斋为“三 希堂”。此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与此帖风格相 近的还有《姨母帖》、《平安帖》、《丧乱帖》、《哀祸帖》等。
【初月帖】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,结体 精严,草法规范,重复的字其体势力避重复;用 笔精熟老练,潇散而不飘浮;上下之字,或两字 三字相连,或为单字独立,连与不连,点画之间都有顾盼照应的情态,因而行气贯通,章法自然而活泼。此帖具有典型的今草特点。 王羲之传本草书墨迹还有《行穰帖》、《远宦帖》、《寒切帖》等。
【十七帖】原为唐太宗集藏的王羲之草书书卷之一,内容是书札。据张彦 远《法书要录》记载:“《十七帖》长一丈二尺,即贞观中内本也。一百七十行, 九百四十二字,是煊赫名帖也。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,大王草有三千纸,率以一 丈二尺为卷,取其书迹及言语,以数相从缀成卷。此卷共书札一十八通,因第一 札开首有“十七”字样,遂以名帖。当时唐太宗曾于卷末亲书“敕”字,交付弘 文馆的解无畏摹勒副本,并经褚遂良校定,世称“敕字本十七帖”或馆本十七 帖”。《十七帖》的墨本已佚,传世的只有摹刻本。《十七帖》集有王羲之的大量草书,一向被认为是王氏草书的代表作,对后世的草书影响很大。